“我印象最深的,是另一组同学仿制的大克鼎。时代的碰撞非常神奇,一半是刚做出来时的金色,另一半变成了青色。花纹也非常精细。”因为目睹其创作过程,包括不厌其烦地复刻其纹饰,中途又不慎毁坏而不得不重做,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作品最终得以实现而高兴。与上海博物馆真实的镇馆之宝大克鼎一样,这个黄绿相间、仿佛蕴藏时间变迁的仿制品,也饱含着创作者的辛苦劳动和创造力。
4月10日下午,在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的选修课上,许多同学分享了自己 “国宝探索记”的作品进度,共有三个接近完成的实物,以及八组正在演练的解说。由于既是自身兴趣所在,也是课业之外的情绪纾解,这些六七八年级的少年,对这次活动十分投入。
博观大课堂“国宝探索记”美育计划,由上海博物馆和澎湃新闻共同发起,面向全球征集小小讲解员、小小创意家、小小研究员,目前征集仍在进行中。希望青少年儿童和亲子家庭走进博物馆,探索文物的奥秘,并在互动中体会传统文化之美,发挥艺术创造力。
扫码参加“国宝探索记”
开学不久,“国宝探索记”被平和学校的老师关注到,并与两门选修课进行了“无缝衔接”。文物仿制选修课对应“小小创意家”,几名同学一组,借由上博的国宝元素,做出具备创意的实物;而主持人课则借由“小小解说员”推进,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国宝,同学需要撰写解说词,并声情并茂地讲出来。此前,大家已准备了一个月,4月10日下午,这两门课正好并在一起,既是跨学科的学习,也让同学们看到彼此对上博国宝的思考与创造,在分享和交流中加强对古人和伙伴的理解。
以女性彰显力量:从闲适女俑到涅槃凤凰
“社会多元开放,女性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因此能参与骑马等户外活动。女俑的穿着和骑马的形态,以及马的造型,是研究唐代生活服饰文化交通方式的关键实物资料。”针对上海博物馆东馆所藏的一件唐代彩绘彩色釉陶骑马女俑,八年级的陈晟乔准备了一段生动而全面的解说。
上台分享前,吴语晗认真温习自己准备的讲解词。 张智 图
陈晟乔之所以选择这件文物作为解说对象,是因为之前就对唐三彩感兴趣。他发现,这件文物虽不是严格意义的唐三彩,但所用的彩更多,也显得更为珍贵。收集材料时,他观察到,其他朝代作为陪葬品或装饰品的女俑造型,神态总是非常拘束的。“这里的女俑状态非常轻松,有正气的感觉。我意识到,它给我的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对当时社会变革的反映,乃至对现代社会现象的启发。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沈晏喆、陆静逸、祝梓淇和李佳桥,在一件T恤衫上呈现各自的想法和创意。同样受到唐代彩绘彩色釉陶骑马女俑的触动,他们由女俑悠闲而自信的神态,联想到当代女性的力量。那么,如何进行表达?经过讨论,组员们决定在衣服上使用凤凰的图案,既符合古人对平安顺遂的祝福,也寓意着女性的浴火重生。从上博的文物藏品中,陆静逸提炼出唐代的凤凰纹饰,继而临摹馆中展示的玉佩花纹,又对后者进行破碎处理。
沈晏喆、陆静逸、祝梓淇和李佳桥,借助一件T恤衫来呈现自己的想法。 张智
“前段时间《哪吒2》特别火,我们也想用浴火重生的背景。女性所受的束缚其实很多。图案代表女性去突破自我,突破枷锁。这本身就是一种很美好的祝福。”沈晏喆说道。虽然是四人中唯一的男生,但作为历史课代表,他之前留意到,在历史长河中,女性的名字很少被书写下来。
与前胸的图案相呼应,T恤衫背后是祝梓淇撰写的“新青年”三个字的行书。她设想,以此告诫青少年,要以鸿鹄之志脱离苟且,以骏马之姿拒绝躺平。“1915年陈独秀先生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时,绝不会想到一个世纪后的学生仍在用不同的方式去诠释这三个字的力量。”
挥毫写下“新青年”的祝梓淇,对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体会。 王昀 图
祝梓淇表示,之所以采用行书,是暗合当下时代的特质,既尊重传统的范式,又追求个性表达。“就像我们在文物复刻和摹写中运用新的技术,不是对旧物的简单模仿,而是用当代的语言和古人对话一样。那些在甲骨文中破译文明的考古青年,在实验室复原古法的匠人青年,在元宇宙搭建文物展馆的数字青年,都在演绎着新时代的浴火重生。”四位同学希望,这款T恤衫不仅成为参加活动的一件作品,还能真正在万千青少年当中激发一种活力。
时间是最打动人的:根植于历史才能飞向未来
悉心复刻的大克鼎,令全班同学赞叹不已。王安语、 赵芸、顾子湫和罗香凝这四位制作者,并没有对文物完全复刻,而是采用了半金半青的设计,以此表达千百年来的时代变迁。而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这组同学在制作过程中用错了颜色,成就了一次妙手偶得。
制作过程中,有两次因破坏而返工。为了更好地塑形并使其更坚固,组员选择用黏土覆在现成的结构上,并结合丙烯颜料勾勒饕餮纹等。大克鼎的外部,已经有了完整呈现。但内部的铭文,目前还难以复刻出来。对此,组员们还打算继续努力。
在其他同学看来,这个复刻已经特别用心。“我看到,他们的研究特别详细。打磨和上色,都是模仿原本的实物进行。在能实现的范围内,这个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王安语、 赵芸、顾子湫和罗香凝,做了一件半金半青的大克鼎。 张智 图
而八年级的杜立仁、吴思默和潘舒芸,以历史文明为主题,让玉神人在各个朝代的服饰之间穿梭,做了一款跨越千年的盲盒。“文创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载体,其使命是让文物开口说话连接过去。”玉神人作为迄今发现的唯一的全身玉人,可能是巫师或神的化身,象征着先民对天地的敬畏。由此,同学们希望让现代人在时间长河中理解玉神人的价值。
杜立仁、吴思默和潘舒芸,分享小组创作玉神人盲盒的过程。 张智 图
根据组长杜立仁的回溯,具体的设计过程充满争论——有人希望结合汉字的演变,有人希望运用生肖的元素,有人坚持写实风格,有人偏爱卡通画。最后,大家在不断迭代中找到了平衡,经过十几稿的服装纹样修改,做出一套包含四个时期服饰的盲盒——商周、汉代、唐代和现代,每个盲盒附赠文化解密卡,讲述玉神人和对应服饰背后的故事。每幅图都是同学自己绘制,并根据时代意象取了名字。
组员们给每个时期的服饰都起了贴切的名字。 张智 图
“这次活动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根植于历史才能飞向未来;争吵之后的共识,往往比个人的灵感更加有力。”在这四款之外,同学们还打算继续设计其他盲盒。包括春秋、宋代、元代、明清乃至未来等。
个性无法取代:“人工智能不如我写的解说词好”
七年级的吴语晗意识到,随着学业压力增加,去博物馆的机会可能越来越少。因此,她把这次“国宝探索记”活动视为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从上海博物馆的诸多文物中,选出一件自己喜欢的商代青釉弦纹尊,去认真地查阅资料、撰写解说词并进行讲解。她认为,这一过程对自己而言,是需要珍惜的,也是无可取代的,绝不能用人工智能代劳。
吴语晗向同学们讲解自己喜欢的这件商代青釉弦纹尊。 张智 图
实际上,她也用人工智能试过一次。“给了我一些非常空的东西,也并不太贴合我想要通过这个文物表达的情感。”
面向老师和同学,她用自己的话讲解:“考古发现这样的原始青瓷成品率极低,十窑九不成。能完整保存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当古埃及人用彩陶盛放贡品,当两河流域的工匠还在制作釉陶时,中国的商代人已经烧制出了原始青瓷。它既用于祭祀生命,也承载着商代人对永恒的追求。”
而六年级的陆皓扬提到,自己在撰写解说词时,使用了人工智能。他说到,这样写稿子比较便捷,得到的一些描写也生动好看,“需要跟上科技的脚步”。但问题是,因为不是自己写的,背起来就会比较难。
针对西周涡纹玺,冯安芦做了中英双语讲解。 张智 图
与之相比,八年级同学的解说,就包含着更精进的思考与能力。冯安芦就针对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年代最早的玺印——西周涡纹玺,做了一段中英对照的解说。其中特别提到,从家族文化的传承到身份信用的凭证,这枚玺印是这一演变的早期见证。实际上,人类社会生活的这类普遍需求,本身也是贯穿中西的。
“比较是没有意义的。”陈晟乔认为,这些作品本身无法区分好坏,更大程度上,它们证明了大家成长的过程。但他感到,相比人工智能,自己体现出了更大的创造力。“我还会写一段诗:‘一体素彩白釉胎,千年陶俑今尚在。骏马昂首似奔驰,璀璨星辰耀神州。’对,我没押上。但我认为,我这段还是要比人工智能从互联网上把词句抄下来再汇编成一段话要更好。”
有话要说...